距今5000年前后,良渚先民用城墙定义文明的高度;如今,雄安新区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未来之城,杭州城市大脑以算法优化人文生态……全球超80%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于城市,最先进的生产力诞生于城市,人工智能在城市实验室里飞速迭代,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。如何让历史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,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?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策源地?今天的中国正在回答这个问题。
文脉就是“人脉”,人是文脉的主体。文脉显现在古城、古镇、古街、古巷,更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。历史文脉有多样性,不仅指古建筑、博物馆;也有过程性,更多绵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生活在继续,文脉就在流传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:“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,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,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。”历史是过去的现实,现实是将来的历史,“日新者,久而无穷”,只有那些日日更新的事物,才能长久存在。因此,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,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“数字化保鲜”,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。
在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迈进的时代,文化根脉何以存续、精神坐标何以传承,已经成为各地文化实践的重点。景德镇陶溪川,元青花纹样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蝶化为夜间造景的流光溢彩;洛阳应天门遗址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全新变革;长沙的湘绣被“幻化”为动态光影装置,通过数字技术让千年针法复现。这种符号、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,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,成为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基础。它既非固守文化标本的静态保存,亦非追逐技术奇观的悬浮狂欢,而是通过虚实融合的新形式,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中绽放新的光彩,实现时空的跨越。数字技术不再只是工具,它也是一个可以创生人工世界的装置,为我们开启全新的生命体验;城市也不再只是一个由街道、建筑、人群所构成的可感知的物理空间,同时还是一个由声音、文字、影像所构筑的意象空间。
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活态博物馆集群,把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有机结合,体现了城市千年制瓷技艺的基因传承。图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夜景(2024年6月5日摄)。 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/摄
城市是人造物,城市空间(尤其是历史街区)是不同时代文化层累积淀的产物,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印记。保护这些层积结构,就是保护城市身份认同的物质基础。同时,城市又是一个有机的“生命体”,它的发展有其连续性、适应性和生长性,不应被概念化为单一、同质的空间,而应发展为根据生活和体验构建起来的多面相场所。历史文脉的赓续,也要从静态的文化标本,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。只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,引导民众与文脉之间深度对话,民众才能在理解传统的同时也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,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重构。
当前,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,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,特别是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,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,历史很容易被解构、简化甚至虚无化。文化遗产作为本真性、在场性的物质见证,是抵御历史断裂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堡垒,它封存着逝去时代的基因,保护它们,就是保护民族记忆,防止我们成为“失忆的孤儿”。
当我们驻足敦煌壁画前,那飞天神女的衣袂仿佛仍在流转;当我们漫步苏州园林,亭台水榭间仿佛依旧回响着古人的哲思;当我们触摸故宫斑驳的宫墙,六百多年的风云变幻仿佛触手可及。这些文化遗产,绝非冰冷的砖石与褪色的颜料。一件出土青铜器的形制、纹饰、铸造痕迹乃至埋藏土壤中的微量元素,都携带着无法被文献完全记录的“原生”信息;秦始皇陵兵马俑千人千面的生动表情与精良装备,比任何史书都更直观地诉说着秦帝国的军事制度、雕塑技艺与时代精神。这种物质实体携带的“沉默的证言”,是重建历史现场、理解古人“生活世界”的重要入口。登临长城的体验,远非阅读史书所能替代,有了身体的亲历,抽象的“民族”、“国家”概念就会转化为一种可感知、可融入的情感经验;感受一块良渚玉琮的沁色与磨痕,这种物理接触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,让我们产生与古代匠人“同在”的奇妙通感。
物质即记忆。物质遗存所承载的丰富“记忆”并非冰冷的信息堆砌,当这些记忆被唤醒、解读、分享,并融入群体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时,便会升华为具有民族凝聚力的“文化记忆”。文化遗产正是承载“文化记忆”的核心媒介。它通过物质形态的稳定性与象征性,将历史进行“定型化”存储,并通过讲述、参观、教育等“连接性实践”,不断唤醒、强化和传递这些记忆,以塑造和维系一个民族的情感认同。
文化遗产作为面向未来的“文化基因库”,储存着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结构、技术智慧、审美观念与精神信仰。对它的保护,应理解其作为动态系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适应、演化的内在逻辑。如果将文化遗产等同于博物馆中恒温恒湿的展品,是对其生命力的严重误读。尤其是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,要在动态传承中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;要抵御过度商业化对历史肌理的粗暴切割、对社区原真性的破坏以及对文化空间使用权的垄断;要打破“小众化”壁垒,让社区、群体、个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、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
“活态保存”才能留住城市文化的灵魂。如何为现代城市找“魂”,是一项关乎文明赓续与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工程。这个“魂”,不在冰冷的规划图纸上,不在喧嚣的商业运作中,而是深藏于街巷老屋的市声中,流淌在代代相传的故事里,更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。抵御过度商业化,才能守护城市独特的精神坐标;打破“小众化”壁垒,才能让文化根脉深植于社区生活的沃土。当历史文化不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可感、可触、可参与的活态存在,文化遗产就真正融入了城市的呼吸与百姓的生活。
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“家”。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。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,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。要警惕过度扩张、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,也要警惕粗暴改造、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;让市场和消费的逻辑来决断一切的城市治理模式,更不足取。空间储存记忆,记忆衍生感情。美好的城市是可供回忆的、有情的空间,能把空间、时间、记忆和感情勾连在一起。有了情感代入,才能真正诠释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城市要义。因此,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,也是美学治理、情感治理。
城市是空间,也是一种生态,有自己的生命和心性。有人借生物学的概念,形容城市是一种复杂有序的存在,它本身也是一种生命——文化生命。健康的生命既和遗传、基因有关,也和后天的生活、规训有关;同样,健康的城市既彰显它的积存、变迁,也呈现它的多样、丰富。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建筑,更应是名人故事、生活和精神的涵养地;纪念场所不仅是历史的“记录”,也要和周围的社区相连,使之“在地化”,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关,以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;即便是城市综合体的打造,也要关注情感、贴近人心,使之成为有美感、有人情味的流动性空间。城市的情感纽带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,把城市联结成了一个有机体。不同时期的建筑、不同年代的故事、不同样态的文化、不同习性的人群,共同汇聚于一个城市空间,构成了一种多样化的文明生态,一种有韵律的城市乐章。
城市治理中所倡导的“绣花功夫”微改造,强调的正是精细、精准、渐进、包容,它是处理复杂历史空间、平衡多元诉求、实现文化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。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,它由大量不同主体(居民、商户、管理者、游客等)组成,主体间相互作用并与环境不断互动,整体上呈现出非线性、动态BG大游官方网站演化的特征。微改造的理念,就是承认并尊重这种复杂性。它不强求一步到位的蓝图式规划,而是通过小尺度、渐进式、参与式的干预,不断调试和适应,在动态中寻求最优方案。
城市是文明的载体,文脉在此存续;城市也是人的造物,投射人的心性。让物理之城与心性之城相互生成、互相内化,是建设现代化人文城市的核心路径。好的城市,就是一首好的音乐,有音符,有节奏,有旋律。可以古朴,可以现代;可以回望过去,可以朝向未来;可以欢聚,可以独处;可以忘我工作,可以悠游自得。文脉之“脉”,是血管,是水流,遍布在各个城市角落;也是情感,是情意,贯注于各种城市意象。抓住记忆、情感这两根纽带,让历史、美学和情意流动起来,就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、文化空间、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,进而实现文脉、人脉、城脉的内在统一。
不少城市在发展中陷入了一种“失魂”的困境。它们或是为了求新求变而粗暴推倒承载集体记忆的街巷,或是割裂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联系,或是盲目移植外来文化符号,导致城市面貌同质化、精神内涵空洞化,“保护”与“更新”经常被置于非此即彼的两端,但保护不应被视为发展障碍,更新也不能等同于推倒重来。城市更新如同树木生长,可以修剪枝叶,却不能连根拔起。任何的激进改造都会破坏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能力,导致记忆断裂、文化休克。上海对衡山路—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(以下简称“衡复风貌区”)的保护更新,核心策略是“一幢一策”、“一路一方案”,坚持最小干预原则,清理违章搭建、修缮破损立面、加固内部结构、升级厨卫设施、改善庭院绿化。同时,通过政策引导,支持符合区域文化定位的业态(如画廊、设计工作室、特色餐厅、精品酒店等)更新。通过精细化、渐进式的更新,最大程度保留了衡复风貌区优雅的街道尺度、繁茂的梧桐树荫、多样的历史建筑风格以及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,使之成为上海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。
因此,城市更新中的渐进主义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在敬畏中寻求最优解;不是拒绝改变,而是拒绝粗暴的断裂。真正的更新,不是仅仅以新代旧,而是让旧的生命在新时代的脉络里继续呼吸,让无形的文化记忆在有形的空间场所中被感知、体验和传承;它不是断裂式的“革命”,而是一种文明的接力。
广州永庆坊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。2016年,永庆坊率先成为全国“微改造”试点街区,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做法,通过“绣花功夫”延续历史格局,活化利用旧建筑空间,既留存岭南建筑风貌,又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功能,实现传统肌理保护与人居环境提升的有机统一。图为2025年5月13日拍摄的永庆坊永庆二巷。 新华社记者 陈朔/摄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。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、区域文化、时代要求,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,对外树立形象,对内凝聚人心。”广州永庆坊改造项目,保留了社区的原有肌理和社会网络,通过修缮老旧建筑、引入新兴业态,重塑了街坊生活美学,也激发了社区经济活力;成都绿道项目,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的三维空间,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;西安“数字长安”项目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再现古长安城的繁华,深化了民众对一种壮阔文化的参与感、体验感;深圳以“深圳读书月”等活动为引领,释放大量公共文化空间,极大提升了城市人文气质。这些城市实践,培育了中国文化在地的内生动力。
在全球文明史的视野下,西方学者曾提出“城市作为增长机器”的理论,而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“城市作为文明容器”的新命题。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,更注重文化传承、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,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,让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未来。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,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——它盛放的不是资本增殖的欲望,而是文明自洽、精神丰盈、万物共生的可能。
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,就是要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尊重,倡导和平、发展、公平、正义、民主、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,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,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尊重、平等对话、和谐共生、共同发展。这些理念既守护文明根脉的数字主权,又向世界开放共生接口,最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实现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”的宏大愿景。这种文明共生的理念,或许正是中国对“世界怎么了、我们怎么办”这一时代命题的终极回应。